何建珍
当银幕上,《念书的孩子》里开开与“小胆儿”在河南乡间的寂静中相拥取暖;《遥望南方的童年》中易老师在赣鄱大地为孩童擎起信念的晴空;《矮婆》里小湘女云洁瘦小的身影,在如弓山道上跋涉着超载的童年;《妈妈我想你》的镜头,凝固了电波两端浸透泪水的无声呼唤;《不期而遇的夏天》的田野间,两颗孤独灵魂碰撞出短暂却燎原的星火;而《苗娃》则在黔东南苗寨的深处,伴着银匠爷爷叮咚的锤音,将亲情的守望锻打成歌——这六束来自不同乡土的光影,如同棱镜,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的生存境遇,精准地折射、聚焦于贵州的黔山秀水之间,映照出万千“黔童”生命底色的真实图景:那关于分离的切肤之痛、如苗银般坚韧的无声守望,以及对温暖蚀骨铭心的渴求。
光影内外,现实与希望在贵州的峰峦叠翠间交织缠绕。清澈眼眸中山歌般悠长的期盼,稚嫩肩头梯田般层叠的责任,无声叩击着时代的良知。而银幕之外,一股饱含制度温度的暖流与蓬勃的社会力量,正奋力在苗岭侗乡的怀抱中,为“黔童”的童年织就崭新的锦绣,让孤独的守望者不再伶俜,让破茧成蝶的生命航程洒满星河微光。
一、银幕回响:光影镌刻的童年密码与心灵图谱
(一) 《念书的孩子》:孤岛守望,心向星河
开开与爷爷、小狗“小胆儿”的孤岛岁月,在银幕上晕染出留守儿童精神世界的寂寥轮廓。那一声声穿透旷野、撕向父母远方的呼唤,是童年最深沉的绝响。现实镜像: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超九百万,约89.3%由祖辈以风霜之躯托起生活重担,监护缺失的阴霾亟待驱散。2020年,贵州47.5万“黔童”身处其中。贵州行动:以制度臂膀,撑起晴空——倾注8800万元孤儿助学工程,助力3118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返书声琅琅的校园,让知识之灯,照亮他们通往星辰大海的征途。
(二) 《遥望南方的童年》:微光成炬,心灯长明
易老师的故事,在黔贵大地激荡起无数温暖的“平行回响”。黔东南“童伴妈妈”吴红梅,用日复一日的温情脉脉,让沉默的熊俊伟(父母离异)心湖重漾笑靥涟漪;雷山退休教师李雪梅的“四点半课堂”,以爱与智慧为28名孩子点亮黄昏时分的暮色,驱散孤寂的寒凉。贵州行动:万千心灯,遍洒山乡——1510个乡镇、1.8万个村(社区),儿童督导员、儿童主任的身影已如星火燎原,织就一张温暖的基层守护之网,让每一寸渴望光亮的角落,都能沐浴关怀的暖阳。
(三) 《苗娃》:根植沃土,情暖苗岭
在贵州苗岭深处,《苗娃》聚焦欧往与米往姐妹的留守童年。她们的时光浸润在银匠爷爷的慈爱、邻里蓝靛蜡染般的温情中,展现苗寨世代相传的烟火与人情。影片以本真视角,凝视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双重境遇:一面是银饰锻打声、节日歌谣中文化根脉的滋养,赋予精神归属;另一面是父母远行的思念与现实风雨。 影片如清泉淌过心间,揭示文化认同与人间温情熔铸的生命沃土。欧往与米往如石缝小苗,在文化智慧与人间暖意中汲取力量,于现实夹缝中倔强生长。这份根植于文化与人情的双重支撑,正是她们抵御风雨的生命原力。
(四) 《矮婆》:山路如弦,稚肩承韵
翻越重峦叠嶂求学路,稚嫩肩膀挑起灶台炊烟,孤灯下倔强执笔书写未来——云洁跋涉的足迹,是贵州山区万千“黔童”命运的复刻。大山的屏障,让本应轻盈翱翔的羽翼过早承载了生命的沉重。她脸庞上难觅的笑容,无声诉说着对亲情蚀骨般的渴望。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数据如警钟长鸣:农村留守儿童抑郁检出率高达28.5%。情感的荒漠与教育资源的沟壑交织成双重枷锁,亟待社会协同发力,为稚嫩的肩膀卸下重负,为成长的心灵灌注飞翔的能量。
(五) 《妈妈我想你》:天涯咫尺,爱在“云端”
一根纤纤电话线,串起母子间跨越千山万水的思念潮汐与无声呐喊。冰冷的现实触目惊心:约40%留守儿童年见父母不足两面,20%的孩子一年联系难逾四次。这情感的断裂,在心田犁出无形的深壑。贵州行动:架设数字虹桥,缝合心灵裂痕——疾驰的“亲情视频热线”、跨越时空阻隔的“5G云端家长会”已然架起,并启动“三个三”心理护航计划,累计抚慰心灵超10万人次。以制度的暖流与专业的力量,温柔熨平那些因思念而褶皱的成长时光。
(六) 《不期而遇的夏天》:萍水相逢,微光暖世
易水生与黄四毛在乡野阡陌间的短暂交汇,那份不期而遇的赤诚陪伴,如同穿透凛冽寒夜的星火,重新点燃了对人性与世界温存的信任。中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报告(2022)揭示隐忧:40%深陷焦虑抑郁迷雾,25%困于社交的藩篱,15%曾有自残或轻生的幽暗时刻。银幕之外,希望之光不灭——越来越多的社工、志愿者,正以倾听的耳、陪伴的身影,化身孩子们穿越孤独长夜的“心灵摆渡人”,护送他们驶向温暖的彼岸。
二、银幕之外:黔地熔铸三重守护,托举星河璀璨
(一) 物质为基,服务沁心:织就关爱天罗地网
贵州精心熔铸“物质保障与关爱服务”双轮驱动的儿童关爱体系。政策春风化雨:2025年,集中养育孤儿保障标准提至2000元/月,社会散居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达1500元/月;农村低保家庭留守儿童每月增发30%低保金,筑牢生活之基。服务润物无声:儿童之家专项投入2500万元,贵阳市儿童福利院119名专业心理辅导员悉心守护,“童伴妈妈”、“益童乐园”等公益项目如春笋遍生黔地,累计惠及童心超15万人次,让关爱的触角延伸至最需要温暖的角落,暖流直抵心田。
(二) 医教康融合:点亮特殊困境生命的星空
贵州为折翼天使倾力打造“养、治、教、康”一体化服务体系。生命守护,托起掌心希望:黔西南州福利院成功托举起仅1.2公斤的“掌心至宝”;全省累计538名孤儿在爱中获得健康新生,4.5万人次残疾儿童沐浴康复与特殊教育的和煦阳光。2023年,孤独症儿童康复补助标准提至6320元,照亮“星星”的世界。教育护航,守护梦想启航:孤儿助学工程持续注入力量,“两为主”入学政策为流动儿童畅通公办校门,控辍保学机制如磐石般坚定守护教育公平的底线,誓言不让一个梦想的种子失落于荒野。
(三) 源头活水,基层深耕:引雁归巢筑梦圆
根治留守沉疴,系于乡土产业的蓬勃与家门口的希望升腾。产业引雁,归巢筑梦:毕节林泉镇,烟草与水果合作社的芬芳,引游子翩然归乡,留守儿童数量从316人奇迹般锐降至18人。岔白社区返乡青年余海的养蜂合作社,酿就了“家门口就业,全家乐团圆”的甜蜜生活图景。治理滴灌,精准润泽:贵州推动儿童主任专职化,2024年工作指引明晰职责、淬炼能力。依托“共青团+志愿者”、“五社联动”的澎湃机制,持续为基层关爱能力“赋能充电”,确保政策的和煦春风,精准吹拂苗乡侗寨的每一个屋檐。
三、共赴未来:迈向“无守童年”的星辰瀚海
六束光影,殊途同归,共同熔铸一个深沉的时代命题——让“黔童”的童年,彻底告别守望的孤影。今日贵州,步履铿锵,以坚实行动作答:
信息天堑化虹桥:千兆网络如巨龙飞架山乡,数字桥梁贯通闭塞,联通广阔世界;
求学之路拓通途:流动儿童“就近入学”的通道日益宽广顺畅;
守护之网愈绵密:“关爱服务质量三年行动”从保障、服务、管理三维度系统推进,守护之网经纬交织,愈织愈密,愈织愈牢。
前路,仍有荆棘待斩:专业心理服务的甘霖尚需广布,部分家庭监护意识的灯盏亟待拨亮,偏远地区基础设施的根系仍需深扎。然而,希望的胚芽已在黔山秀水的沃土中悄然萌发,正破土向阳,奋力生长:
在“童伴妈妈”温润如春水的眸光里,孩子们重拾自信的光彩,笑容如漫山遍野的映山红,灼灼绽放;
在“益童乐园”流淌的欢歌笑语中,童年被渲染上杜鹃啼血般的绚烂底色,梦想的嫩芽悄然萌发;
在银幕内外故事的辉映交织下,孩子们真切地看见改变的力量正在汇聚,相信未来的星河,必将璀璨无垠。
光影,是现实最深刻的镜像,更是希望永恒不灭的火种。贵州,正以制度为如椽巨笔,饱蘸行动的浓墨重彩,在多彩高原的广袤画卷上,奋力书写属于每一个“黔童”的温暖史诗。让我们心手相牵,薪火相传,共同守护这份人间至纯的童年,照亮苗岭侗乡每一条蜿蜒的山径,点燃少年心中永不坠落的梦想星辰,接续那血脉里奔涌不息的亲情长河。让“留守”不再是命运烙刻的沉重印记,而是通往万家灯火共团圆、繁花似锦春满园美好未来的壮丽序章。这是贵州以大地为纸、以爱为墨,写给民族未来的深情答卷!
课题来源:该文系贵州省教育厅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(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研究)[2024]阶段性研究成果。
(作者简介:何建珍系贵州黔南经济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,国家一级翻译)